科技赋农  美好生活

Technology & Happines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资讯 >

我国每年果蔬损耗值达2000亿元!

发布时间:2020-08-30 来源:

打印本文              

近日,第二届果蔬类功能食品开发及产业发展大会在济南召开。农村大众报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由于采收不当、采后处理技术落后、贮藏条件不到位等原因,我国每年的果蔬损耗值达到惊人的2000亿元。



冷链流通减少果蔬损失

目前我国每年果品的产量达到两亿多吨,占到了世界的30%,蔬菜的产量是7亿多吨,占到了全世界的50%以上。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功能食品研究所所长马超介绍,果蔬本身的含水量较高,容易腐烂变质;再加上采收不当、采后处理技术落后、贮藏条件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果蔬损耗率居高不下。因为采后损失,我国每年大约要损失掉2亿多吨蔬菜,相当于每人每年损失150多公斤,而150多公斤蔬菜是一个成年人一年的蔬菜需求量。

此数据也引发了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叶兴乾的共鸣:目前整个果蔬的产量,大概有25%以上的损失,每年损失的额度在2000亿元以上,这些果蔬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非常可惜。

叶兴乾指出,目前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冷链流通来降低果蔬损失,让果蔬从产地采收到市场零售的各个环节,始终处在低温控制的环境下。冷链流通还可以保证果蔬的品质,保障居民的消费安全。从长期来看,减少果蔬损耗的关键是解决蔬菜和水果如何高效转化。

“针对果蔬浪费严重,附加值不高等等这些关键问题,我们整合了国内从事这个行业的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共同发起成立果蔬功能性技术产业创新联盟。马超表示,联盟目前依托在济南果品研究院,目的就是解决果蔬产业存在的严重浪费问题。

精深加工是果蔬高效转化的一把利器

国内的冷链物流起步晚,网络建设不完善,环节缺失,而且冷链流通实际成本偏高,占据了果蔬市场单价的近40%,导致冷链使用率低。针对这种现状,有专家指出,要想降低果蔬损耗,还得在果蔬高效转化上做文章,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果蔬精深加工。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仅为5%左右,主要是得益于加工转化,其果蔬加工量占到了总产量的40%左右;而我国果品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6%,蔬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10%。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果蔬加工能力明显不足。

叶兴乾认为要开发一些新的品种,目前国内主要加工产品是罐头、果汁等,品类比较单一。

果蔬加工品种相对较少、加工程度低,也导致了产品附加值低。专家建议,要保证果蔬鲜食和加工品种合理布局,在不断丰富果蔬加工品种,提高加工水平的基础上,更多地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马超举例说明,芦笋、西蓝花含有丰富的多糖、多酚。可以把这些多酚类的成分提取出来,像茶多酚一样加工成抗氧化类食品和化妆品。

与会专家表示,应该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要求规范果蔬加工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中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培育果蔬加工骨干企业,加速果蔬产加销一体化进程。

这里的果蔬加工设备免费共享

农村大众报记者了解到,果蔬行业里目前积累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因为缺少生产装备等产业化设施,导致很多成果不能落地转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果蔬产业发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在大会现场宣布,他们的实验室、果蔬加工车间、仪器设备……面向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免费开放、共享。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济南果品研究院就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果蔬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的车间和质检系统,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试基地。十二五以来,我们又投资了1.5亿元,在章丘建设了果蔬采后科技产业园区,目前面积接近三万平方米,涵盖果蔬加工、果蔬休闲食品加工、GMP车间、发酵车间和冷链车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宋烨介绍。

据了解,此次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可用于果蔬汁、果酒、果粉、果蔬脆片等果蔬加工制品的中试研究、产业化及质量分析检测,能有效解决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难、技术与产业化不匹配等问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还成立了科技产业运营中心,专门负责跟需求方进行对接。

   设备开放共享后,将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提升济南果品研究院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还可以减少和降低高校、科研院所设备重复购买、使用率不高等问题。预计今年十月底,设备能够完全投入共享使用,将为整个行业搭建一个产学研交流的平台。宋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