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农  美好生活

Technology & Happines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资讯 >

打印本文              

近年来,随着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农用薄膜的使用量日益增加,“白色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为加快推进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膜残留污染,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发文:

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

7月1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201146号)。

9月27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推进农膜治理工作方案》通知。

同时,农业农村部等4部门发布《农用薄膜管理办法》,202091日起施行。

可见,国家已经在扎实推进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和农膜治理工作,解决“白色污染”迫在眉睫。

从日前在京召开的全国农膜回收行动推进会上,可以获悉,农膜回收行动实施以来,西北重点地区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监测考核、科技支撑、宣传引导,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更大的力度,年底前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农膜回收行动,以西北地区为重点,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农膜回收资源化利用体系。

农膜回收行动实施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回收机制、强化监测考评,切实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出台《农用薄膜管理办法》,构建覆盖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全程监管体系。

农用地膜回收利用不同于肥料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回收难度更大。要真正将这一行动落地,首先,要规范农膜市场,提升农膜质量。《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开展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并将其纳入农资打假行动。

其次,要建立回收体系和机制,以调动农民和回收企业的积极性。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回收价格,激励群众捡拾农膜的积极性,并严格质量要求;三是对种植大户等建立考核机制,从使用农膜的量来核定需要回收的废弃农膜量,同时与相关补助政策挂钩,促使其主动回收废弃农膜。

我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业内部分人士认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也可以借鉴农药包装回收处理的成功经验:一是设立废弃物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以此来保证强制回收各项费用的开支。二是在乡镇级建立废弃物回收站,集中回收储藏废弃包装物,统一进行处理。三是建立有偿回收制度,对农民进行有偿补贴。

据了解,以西北地区为重点扶持建设回收加工企业400余家、回收网点3000余个,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回收利用体系。在西北地区6个县开展了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探索将耕地地力补贴发放与农膜回收、保护耕地的责任相挂钩。同时,推进500个农膜残留国控监测点建设,积极加密布设省控点,及时掌握污染动态变化趋势。农膜回收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为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废旧农膜回收问题正在有序推进。然而减少塑料污染,推动农膜治理也面临着生产质量、成本、补贴政策、环保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农膜回收治理任重道远,还需有关涉农部门和企业积极参与和深入推进。